作为在金融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韭菜,看到比特币这波行情真是又喜又忧。市场热闹起来了是好事,但我们这些经历过无数牛熊的老手都知道,表面的狂欢往往暗藏杀机。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这轮行情的幕后故事。 关键时间节点复盘10月16日那天的"乌龙指"事件,现在回想起来真是耐人寻味。Cointelegraph实习生背锅的戏码太老套了,但市场上确实爆掉了一大波空单。我认识的一个做市商朋友说,光他们公司当天就赚了上千万美元。这让我想起2017年某著名交易所的"插针"事件,手法何其相似。 18号贝莱德提交ETF申请后,K线图上的小动作特别有趣。那些细微的波动线,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在偷偷建仓。记得2013年黄金ETF上市前,华尔街大行们也是这样提前布局的。要说这不算内幕交易,我银行从业十几年的经验告诉我,这简直就是在打擦边球。 最诡异的是19号的平静。明明ETF申请已经公示,市场却出奇地冷静。这让我想起了索罗斯的名言:"当重要消息出现时市场没有反应,往往就是最大的信号。"果然,几天后行情就爆发了。 揭开华尔街的赚钱套路作为一个曾经在投行工作过的人,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,这些金融大鳄的套路几十年都没变过。贝莱德的盈利模式我太熟悉了: 首先是管理费,这简直就是躺着赚钱。想象一下,光是0.1%的费率,管理1000亿美金就是1个亿的收入。更别说他们还玩证券借贷的把戏——把客户的钱借出去赚钱,自己再抽成。这让我想起2008年金融危机前,那些投行也是这么玩CDO的。 但最赚钱的其实是市场操纵。还记得《大空头》里那个发现次贷危机的基金经理吗?现在的情况何其相似。第一波假消息收割空头,第二波半真半假消息继续收割,第三波真消息收割多头——完美的"三杀"策略。 说实话,看到这些操作,我不禁想起2017年ICO热潮时那些项目方的套路。只不过这次玩家换成了华尔街大鳄,但割韭菜的本质丝毫没变。 给普通投资者的忠告作为一个经历过三轮牛熊的"老韭菜",我有几句话要送给各位: 首先,别被FOMO情绪支配。记住2018年那些在2万美元接盘的人,现在坟头草都三米高了。其次,做好自己的研究。就像我每天都会亲自查SEC文件一样,别相信二手消息。 最重要的是,永远要问自己一个问题:在这个游戏中,谁才是真正的庄家?当华尔街开始唱多的时候,往往就是最危险的时候。就像我常说的,在金融市场里,真相永远藏在K线之外。 (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见解,非投资建议。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