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宠米波夺战A争雷达为何D毫城市成为车企

最近参加了一场汽车行业的闭门交流,有位资深从业者的发言让我印象深刻:"现在这个时代,如果车企还只盯着电动化,不会玩智能化和生态化,迟早要被市场淘汰。"这话一针见血地道破了当下汽车行业的生存法则。那么问题来了:在这场智能化竞赛中,什么才是真正的胜负手?答案很可能是城市NOA。
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你开着车去上班,只要设定好目的地,爱车就能在城市复杂的路况中自主完成变道、等红灯、避让行人等一系列操作。这不是科幻电影,而是即将实现的L2.9级别城市NOA功能。但实现这个梦想的关键,在于给汽车装上更聪明的"眼睛"。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聊的主角——4D毫米波雷达。
资本市场的转向:从激光雷达到4D毫米波
说来有趣,最近几个月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传感器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。先是全球汽车供应链巨头博世官宣"暂时放弃激光雷达研发",转而押注4D毫米波雷达;接着是国内激光雷达龙头HS科技的CEO悄悄投资了一家4D毫米波初创公司。这不禁让人想问:是不是激光雷达的风口要过去了?
在业内交流时,有位投资人朋友跟我分享了这样的观察:"现在资本更看重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,而不是画大饼讲故事的未来概念。"这话确实点明了4D毫米波雷达突然走红的原因。据统计,今年上半年就有6家相关企业获得融资,木牛科技更是拿到了数亿元的C轮投资。
车企的动作也很说明问题。上汽、比亚迪、理想等品牌纷纷宣布采用4D毫米波雷达方案,宝马iX、理想L7、飞凡R7等车型已经实装。据业内人士透露,这个市场正在爆发式增长,预计2025年4D成像雷达在前向毫米波雷达中的占比将突破40%。
技术解析:为什么是4D毫米波?
要理解4D毫米波雷达的优势,我们得先看看城市NOA对传感器的苛刻要求。记得有次在深圳出差,遇到暴雨天气,亲眼看见一辆自动驾驶测试车因为摄像头被雨水干扰而"迷路"。这恰恰暴露了纯视觉方案的软肋。
相比之下,4D毫米波雷达就像是为汽车配上了一副全天候的"雨镜":
1. 成本优势:一颗激光雷达要1000美元,而4D毫米波雷达只要200美元左右,未来还可能降到100美元。这个差价足够让车企在价格战中多几分胜算。
2. 性能表现:多了一个俯仰角维度,让4D毫米波雷达的点云密度提升了10倍,甚至达到了32线激光雷达的水平。我在试驾时就注意到,搭载4D毫米波的车型能更早发现前前车的刹车动作,大大降低追尾风险。
3. 环境适应:去年冬天在北京测试时,大雾天气下摄像头基本"失明",而4D毫米波雷达依然能清晰识别路况。这种全天候工作能力对城市NOA至关重要。
实战案例:木牛科技的突围之路
说到4D毫米波的实际应用,就不得不提木牛科技。这家公司的成长轨迹很有意思:2017年就开始布局4D成像雷达,比很多同行都早;2019年就在北美车展发布首款产品,现在已经是全球出货量最大的4D雷达厂商。
他们最新推出的第三代产品I79有几个亮点特别打动我:
- 独创的Antipodal天线设计,让点云密度达到业内领先的2万点/秒
- 创新性地解决了高架桥误识别这个行业痛点
- 已经完成数十万公里路测,可靠性得到验证
最令人惊喜的是价格。据内部人士透露,这套方案能让20万以下的车型也具备高速/城市NOA能力,这完全打破了"高阶智驾=高价"的固有认知。
行业展望:传感器融合是大势所趋
在和几位主机厂的技术负责人交流时,他们普遍认为未来的方向是多传感器融合。就像人的感官系统一样,不同的传感器各有所长:摄像头擅长识别颜色和纹理,毫米波雷达不怕恶劣天气,激光雷达精度更高。
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像HS科技这样的激光雷达厂商也开始布局毫米波雷达——他们看到了融合方案的商业前景。正如一位技术总监说的:"未来的智能汽车不会只依赖某一种传感器,而是要让它们形成互补。"
站在2023年这个城市NOA的元年回望,4D毫米波雷达的崛起绝非偶然。它象征着自动驾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务实转向,也预示着智能汽车将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。这场由技术、成本和用户体验构成的三维博弈,才刚刚开始。
相关文章
- 最近的以太坊走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,4小时图上价格像跳华尔兹一样在1770-1760美元这个区间优雅地转着圈。这个支撑区域就像个固执的老头,任凭市场怎么试探都纹丝不动。说实话,这种高位盘整的行情最考验耐心了,但换个角度想,不正是给我们这些短线交易者创造机会吗?目前来看,均线系统给出的信号还算乐观,就像是个温和的向导在说:"别急,回调才是你上车的机会"。我个人建议可以关注1820美元这个位置,把它当作...2025-09-27
- 最近比特币这个"数字黄金"可真是让人捏把汗啊。上周刚冲破3.8万美元的兴奋劲儿还没持续多久,转眼就被打回3.6万美元的原形。以太坊这个"老二"更惨,明明贝莱德都正式提交了现货ETF申请,按理说该偷着乐才对,结果价格反而从2100美元一路跳水到1900美元。这行情,简直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。说实话,这些机构大佬的动作早就被市场提前消化了。你想啊,从10月份开始各种小道消息就在满天飞,价格早就被炒上去...2025-09-27
- 说实话,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各种关于生态系统的"宏大叙事"。但当我第一次深入研究龙一龙二团队提出的"两点一线"生态理念时,确实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。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方案,更像是一套完整的商业哲学。从零开始搭建生态的底层逻辑记得去年我在硅谷参加区块链峰会时,有位投资人说过:"现在最值钱的不是技术本身,而是如何把各种技术串起来的思考方式。"这让我想到了"两点一线"理念的精妙之处。它就...2025-09-27
- 说实话,当我第一次听说比特币挖矿消耗大量能源时,我也是持怀疑态度的。但作为一名在环保投资领域摸爬滚打了近20年的老兵,我决定亲自深入了解这个行业。没想到,这次调查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。被偏见蒙蔽的23万亿市场记得去年参加华尔街一个ESG投资论坛时,当谈到比特币这个话题,几乎所有人都露出不屑的表情。一位基金经理甚至直接说:"那个耗电怪兽?我们永远不会考虑。"但有趣的是,当我问他们依据是什么时,大多数人...2025-09-27
- 最近这段时间,我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:那些"老韭菜"们对比特币的信仰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!Glassnode最新数据显示,长期持有者的比特币持仓量又创新高,这帮人买币就跟买茅台似的,买完就往钱包里一扔,打死都不卖。市场观察:囤币党正在创造历史说实话,长期持有比特币这事儿不算新鲜,但这次的数据确实让人震惊。根据Glassnode的分析,现在市场上的流通盘里,有将近70%的币都被"老韭菜"们死死攥在...2025-09-27
- 看着比特币($BTC)从谷底强势反弹2022%的惊人涨幅,我不禁感叹:那些在寒冬中坚守的投资者们,终于要迎来属于他们的春天了。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剧本,比特币现货ETF的获批、即将到来的减半事件、全球降息周期叠加地缘政治动荡,所有要素都在为加密市场酝酿一场前所未有的牛市狂欢。市场风向标:三大潜力币种解析作为一名经历过几轮牛熊转换的老韭菜,我发现Polygon($MATIC)、GalaxyFox($G...2025-09-27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