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型的突围战博弈圈的金融艰难豪赌一场与转
记得去年初春的时候,我在港岛的一家咖啡厅见到了VDX的几位创始人。这家成立于2021年的加密货币交易所,正忙着向香港证监会申请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牌照。"你知道吗?现在最赚钱的反而是给券商做咨询。"其中一位合伙人苦笑着告诉我。这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——在等待牌照的日子里,他们居然开辟了这样一条意想不到的业务线。
传统金融的寒冬与Web3的热望
说实话,香港金融圈最近几年过得并不舒坦。我认识的一位中环老banker经常感慨:"现在去陆家嘴开会,上海同行看我们的眼神都不一样了。"这话虽然带着玩笑,但背后是残酷的现实:香港GDP从曾经占全国的1/5,到现在连苏州都不如了。
券商的日子尤其难过。有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:2022年香港证券公司数量减少了40家,这是2018年以来的首次明显下滑。我认识的一位本土券商老板告诉我:"现在做传统经纪业务就像在沙漠里找水,佣金都快贴地飞行了。"
这种情况下,Web3简直像沙漠里突然出现的绿洲。富途、老虎这些公司都在蠢蠢欲动,连上海绿地这样的"外来户"都在打听VASP牌照的事。最有趣的是盈透证券,直接拉着OSL的手就开始卖比特币了——这在三年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场景。
转型路上的荆棘与玫瑰
胜利证券投资的VDX是个很有意思的案例。他们从成立第一天就打定主意要走合规路线,这种远见在当时的币圈实属罕见。我跟他们的CMO Greta聊过,她说最积极申请牌照的反而是那些排名100开外的中小券商。"大券商还在观望,小券商已经饿得眼睛发绿了。"这话说得既生动又心酸。
但合规的代价有多大?VDX预计要花1-2亿港币,两年才能回本。我跟一位在证监会工作的朋友吃饭时,他半开玩笑地说:"现在申请牌照的文件摞起来比IFC还高。"这话虽然夸张,但确实反映了传统金融机构转型的艰难。
说到这个,不得不提潘君宇的故事。这位亚太区块链联会主席做事风格相当豪横——想做什么就直接收购相关公司。现在他搞AI+保险,二话不说就买下了一家上市保险公司。"与其跟老古董们费口舌,不如直接拿下牌照。"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,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香港金融圈新旧势力的角力。
合规的高昂学费
有天傍晚,我在中环天桥上遇到了刚从证监会出来的新火科技Vivian。她满脸疲惫地说:"今天又被问询了,光是解释我们的风控模型就用了三小时。"看着她手里的文件袋,我忽然意识到,这些转型者正在支付怎样昂贵的"入学费"。
任骏菲的故事更有意思。这位从北京转战香港的女强人告诉我:"以前在币圈,做个决定可能就一顿饭的功夫。现在?光是三人联签的流程就能让你怀疑人生。"但她也不得不承认,这种"慢"反而让人感到踏实——毕竟谁也不想天天提心吊胆地做生意。
不过最讽刺的是,有次酒会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我说:"你看台上那些西装革履的大佬,三年前说不定还在割韭菜呢。"这话让我思考了很久——香港的合规之路,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场大规模的"洗白"运动。
RWA:香港的新希望?
上个月在香港大学的区块链峰会上,我遇到了做RWA的Joe。这个曾经的互联网金融老炮现在全身心投入Web3,但他对香港的看法相当犀利:"没有优质底层资产,再好的链上技术也是空中楼阁。"
更让我惊讶的是,就连一些已经在数码港注册的公司,其实根本没人来香港办公。"我们就是挂个名,真正的业务都在链上。"一位深圳团队的CEO这样跟我说。这种"肉身缺席"的现象,或许正是香港Web3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。
夜深人静时,我常常想起那位老banker的话:"香港就像个豪华赌场,现在我们要学会玩新游戏。"这场转型注定不会轻松,但看着中环那些新搬进来的加密公司招牌,至少让人感觉到了一丝变化的希望。
(责任编辑:盘点)
-
说实话,最近的市场真是让人提不起兴致。每天打开行情软件,看着那些上下跳动的数字,就像在看一场无聊的肥皂剧。昨天A股还假装要雄起,结果比特币直接给你来个"川剧变脸"。而美股那边,就连巴菲特老爷子减持苹果这种大新闻,都没能掀起什么波澜,这市场韧性还真是出乎意料。最近跟几个圈内老友喝酒聊天,大家普遍感觉:现在的市场就像个精明的老狐狸,明明都知道九月降息这出戏要上演,但各路资金早就开始抢跑布局了。这让我想... ...[详细]
-
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加密货币市场的分析师,我不得不说柴犬币最近的表现确实令人担忧。这只曾经火热的"网红币",从8月开始就陷入了一个令人沮丧的下行通道。记得当时价格在0.000008美元这个关键支撑位苦苦挣扎,最终还是没能守住这个心理关口。长期趋势分析:一张令人忧心的图表仔细研究周线图时,我发现一个持续420天的下降趋势线就像一个无形的天花板,牢牢压制着SHIB的价格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0.000008... ...[详细]
-
朋友们,这一年可真不好过啊。疫情虽然远去,但留下的经济伤痕却迟迟不肯愈合。我经常在深夜复盘市场时陷入沉思:为什么曾经如日中天的房地产突然就不行了?为什么股市总是起起落落就是不涨?为什么老百姓都捂紧钱包不敢消费了?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说实话,现在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。就像我常跟朋友打趣说的:这就像一个人同时得了重感冒、拉肚子还扭了腰,你硬要说是哪个症状最致命,那根本说不清楚。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,... ...[详细]
-
作为一名长期观察Web3发展的行业分析师,我不得不承认当前区块链应用的用户体验实在太糟糕了。每次看到朋友因为复杂的交易流程而放弃使用DeFi时,我都感到无比惋惜。好在Paradigm最新提出的"基于意图的协议"概念,终于让我们看到了曙光。从交易到意图:用户体验的进化记得上周我想在Uniswap上做个简单的代币兑换,光是授权、确认gas费、选择滑点就折腾了十几分钟。这种体验放在传统互联网产品里简直是... ...[详细]
-
说实话,当看到特朗普赶在香港稳定币条例生效前紧急签署法案时,我意识到这绝不是简单的政策跟风。作为一名观察金融市场二十余年的从业者,我感受到的是一种金融权力格局重塑的强烈信号。稳定币的"破圈"之路记得2015年USDT刚出现时,业内大多数人还把它当作一个边缘化的金融玩具。谁会想到,十年后的今天,美元稳定币的市值已经突破2500亿美元大关?这种野蛮生长的背后,反映的是全球金融体系对效率的极度渴求。有趣... ...[详细]
-
说实话,作为一个观察加密货币市场多年的分析师,最近MakerDAO的治理代币MKR确实让我眼前一亮。从8月25日到现在,这个"低调实力派"居然在悄无声息中上演了一出50%的暴涨大戏!这种表现放在当前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下,简直就像是在熊市中绽放的烟花,既惊艳又让人不禁要问:这烟花还能绽放多久?从低谷到巅峰:MKR的逆袭之路记得今年1月3日那天,MKR跌到505美元的时候,很多投资者都以为这个... ...[详细]
-
9月25日,ETHGlobal纽约黑客松比赛结果终于揭晓,13个脱颖而出的创新项目让人眼前一亮。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区块链发展的观察者,我不禁为这些项目展现的创造力感到兴奋。这些项目不仅是简单的技术堆砌,而是真实地试图解决行业痛点。游戏与社交领域的突破FRAMED项目让我特别感兴趣,它使用fhEVM技术打造了一个完全在链上运行的隐藏信息游戏。这种无需信任的游戏机制或许能为链游带来新的可能性。记得去年玩... ...[详细]
-
艺术圈最近刮起了一股数字旋风!10月6日至8日,香港湾仔会议展览中心将迎来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盛会——首届国际数字艺术博览会。作为活动的重要技术支持方,酷天下正用区块链技术重新定义艺术收藏的边界。艺术收藏的新纪元记得小时候去参观艺术展,总是被那些精美的画作所震撼,但从未想过有一天艺术品可以"数字化"收藏。如今,酷天下用类纸屏幕和区块链技术的完美结合,让数字艺术品的收藏变得触手可及。他们的屏幕不仅... ...[详细]
-
这周的稳定币市场可谓硝烟弥漫,各国政府和大企业都在紧锣密鼓地布局这个新兴领域。说实话,这场争夺战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加密货币范畴,正在演变成一场关乎未来金融主导权的全球竞争。国家层面: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货币战争最近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:亚洲三强中日韩不约而同地加快了本币稳定币的推进速度。这让我想起上世纪80年代各国争夺SWIFT主导权的场景。只不过这次,战场转移到了区块链上。美联储两位理事的发言特别值... ...[详细]
-
站在数码港二期办公室窗前,我望着维多利亚港穿梭的货轮出神。这些钢铁巨兽日复一日地往来,就如同香港这座城市永不停歇的经济脉搏。不远处,数码港第五期的工地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——这里正在书写香港科创产业的新篇章。错失互联网,拥抱Web3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,我亲眼目睹了数码港这20多年来的变迁。记得1999年刚开始建设时,大家都期待它能成为"东方硅谷"。可惜命运弄人,就在数码港即将竣工的2004年,互联... ...[详细]